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43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人: 张志银

来源: 开发指导司

发布时间: 2022-01-21

字号:[大] [中] [小]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公开事项名称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436号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制发日期 : 2022-01-21

制发日期

2022-01-21

吴国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的建议》收悉,经商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从顶层设计、政策规划等方面指导地方乡村旅游建设

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大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2018年12月,文化旅游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在规划中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和发展状况调查,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带动创业就业。2019年起,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工作,将“带动创业就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效益明显”列为遴选标准之一,引导重点村采取积极措施,吸引能人创客返乡创业,带动乡村旅游创新发展。2019年开展“创意下乡”试点工作,以重点村为试点,引导和整合设计企业、高等院校、行业协会、新媒体平台等社会力量发挥优势,对乡村手工艺、民居、餐饮等特色资源深入挖掘、提炼,以培训、研习互动等多种方式丰富创意产品体系,探索以文化创意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

三是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带动创业就业专项工作。文化和旅游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带动创业就业专项工作。通过组织大型旅游集团、线上旅游平台企业、旅游规划设计机构、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促进“互联网+乡村旅游”带动创业就业的政策举措,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支持。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推进乡村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加强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鼓励乡村地区深入挖掘开发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特色村。

二是建设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上,推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着力发挥乡镇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优势作用。建设全国优选乡村民宿名录,推出一批文化内涵丰富、服务丰富多样、带动作用显著、消费市场认可的优质乡村民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在既有全国3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基础上继续更新完善,打造全方面、多层次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

二、关于培养引进旅游相关专业人才

文化和旅游部对乡村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鼓励引导文旅专业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文化和旅游部自2013年开始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2013 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4.7亿元,向中西部“三区”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选派文化工作者13.3万余名,为基层培养了1.2万余名文化工作者。

二是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组织乡村旅游培训班。2014年至今,文化和旅游部连续6年举办36期乡村旅游村干部和带头人培训班,培训8000余名乡村旅游带头人。新冠疫情发生后开设“乡村旅游面对面”直播课堂,已完成49期直播课程,累计在线学习超过70万人次。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截至2020年底,共举办各类研培850余期,培训传承人3.3万人次。各地配套组织延伸培训,研培计划总覆盖人群超10.3万人次,其中大部分学员来自乡村。

三是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推荐认定工作,共认定100家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这批示范基地近年来成为引领地方乡村旅游发展和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培育了大批文旅专业人才。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将进一步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乡村旅游培训。

一是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二是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把农民、返乡创业人才等就地培养成懂旅游、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支新型乡村人才队伍。

三是充分发挥头雁功能和带动效应,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关于进一步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采取公开推荐、评审选拔等方式,每年遴选500名左右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重点支持培养一批扎根乡村、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乡村能人。支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从事公共服务、非遗传承、群众文化、文创设计、旅游开发、民俗经营等,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下一步,我局将配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进一步发挥包括新乡贤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一是建立健全对口帮扶制度,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本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服务技能、市场营销等培训。

二是以乡情乡恋为纽带,鼓励乡村人才回乡创业,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

三是充分发挥乡贤人士及乡贤文化影响力,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力度。

四、关于进一步探索乡村土地入市政策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指导各地探索出多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践中,部分地区的村集体盘活利用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房产设施,发展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集体经济项目,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推动了农产品初加工、仓储、冷链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2021年1月,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印发《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明确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融合用地供地渠道,引导农村产业在县域范围内统筹布局发展休闲农业,指导各地总结、探索灵活供地方式典型经验,破解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瓶颈。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鼓励各地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破坏历史风貌和影响自然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合理规范使用涉农用地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

二是会同有关部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积极推广“三变”经验,推动各地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五、关于鼓励优质文旅项目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全方位结对帮扶文化和旅游部等有关部门对文旅帮扶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出台政策文件。先后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关于实施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

二是做好资源匹配和对接帮扶。先后在四川凉山、云南怒江、山西娄烦和静乐、河北张北和怀安举办旅游扶贫对接活动,组织动员旅游发达地区、旅游企业、旅游院校、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媒体等,为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提供旅游规划帮扶、宣传推广帮扶、项目建设帮扶、资金投入帮扶、智力帮扶等一系列帮扶举措。

三是开展“创意进景区”“创意下乡”试点工作。组织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恭王府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六家单位支持“三区三州”六个旅游景区,促进提升景区创意设计水平、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形成具有景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拓宽景区收入来源。

四是引导和整合社会力量发挥文化创意优势,提升重点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水平,对乡村手工艺、民居、餐饮等特色资源深入挖掘、提炼,为消费帮扶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方式,鼓励优质文旅项目发挥创意策划、产品打造、运营管理、资源整合专长,持续开展乡村旅游结对帮扶。

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开发指导司 010-84419930

 

国家乡村振兴局

2021年7月30日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习近平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的回信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关于构树扶贫工程专项评价项目承担机构评审结果公告

丽江市以项目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广西】我区日前出台政策——管好扶贫项目资产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国家乡村振兴局:23类项目可以申请补贴,数额超千亿”?官方正式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