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巩固脱贫成果 强化易地搬迁后扶】从三宝彝族乡到阿妹戚托景区:搬出大山后,他们这样融入新生活

发布人: 张志银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21-06-04

字号:[大] [中] [小]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巩固脱贫成果 强化易地搬迁后扶】从三宝彝族乡到阿妹戚托景区:搬出大山后,他们这样融入新生活

2021-06-04 09:35:28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 薛涛)“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褐墙灰瓦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马路干干净净,花草生机勃勃,如同花园一般美丽。近日,记者跟随“巩固脱贫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扶”采访团来到晴隆县,采访当地易地搬迁后扶情况。阿妹戚托小镇入住的都是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搬迁群众。

公开事项名称

【巩固脱贫成果 强化易地搬迁后扶】从三宝彝族乡到阿妹戚托景区:搬出大山后,他们这样融入新生活

索引号

制发日期 : 2021-06-04

制发日期

2021-06-04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 薛涛)“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褐墙灰瓦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马路干干净净,花草生机勃勃,如同花园一般美丽。近日,记者跟随“巩固脱贫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扶”采访团来到晴隆县,采访当地易地搬迁后扶情况。

阿妹戚托小镇入住的都是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搬迁群众。三宝彝族乡地处晴隆县东南面,曾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土地破碎贫瘠,道路交通闭塞,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为了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晴隆县将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并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走“文旅融合”扶贫的路线,打造了一座集安置点和景区为一体的旅游示范小镇。

民族文化绽光彩 民俗表演迎客来

阿妹戚托小镇民族风情浓郁,景致秀美大气。早在规划初期,晴隆县就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将苗族图腾“牛头”和彝族图腾“虎头”两大民族符号融入到建筑布局中,打造彝乡苗寨。

当地艺术团体表演“阿妹戚托”舞。新华网记者 焦鹏 摄

当然,小镇最有名的还是彝族舞蹈“阿妹戚托”。“阿妹戚托”舞踏地为节、以足传情,因此被誉为“东方踢踏舞”,2014年入选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当夜幕降临,小镇姑娘们都会身着彝族服饰,在金门广场上热情地跳起“阿妹戚托”舞。 “阿妹戚托”舞是一支流传于贵州境内的彝族原生态舞蹈,是彝语“姑娘出嫁”舞的意思。过去,彝族姑娘只有在出嫁时才跳这支舞。如今,每个夜晚,新市民们都会和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一起,围着熊熊篝火,欢快地跳起“阿妹戚托”舞。

当地艺术团体表演“阿妹戚托”舞。新华网记者 焦鹏 摄

为了更好地传承“阿妹戚托”舞,将其打造成一项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小镇吸纳能歌善舞的搬迁新市民,组建了一支景区民族文化演出团队,带动了100多名新市民舞蹈队员稳定就业。

如今,“阿妹戚托”舞已成为晴隆向外界宣传和推介自己的一张文化名片,其独具彝族特色的表演形式和艳丽的五彩绣花服饰,赢得了游客和观众的频频点赞,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除了“阿妹戚托”舞蹈表演,小镇还积极开展其它文化活动,如“三月三”布依族民俗风情节、彝族火把节、“八月八”苗族绣花节等,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一年三大节,周周有赛事,月月有活动,夜夜有狂欢”,晴隆县三宝街道办事处主任彭小容介绍,“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搬迁群众的文娱生活,传承了特色民族文化,又让搬迁群众真正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饭’”。

“指尖上的技艺”变成“指尖上的经济”

身穿苗族盛装的阿妹戚托小镇姑娘。新华网记者 薛涛 摄

小镇居民在刺绣。新华网记者 焦鹏 摄

按照传统,苗族姑娘出嫁前,都要为自己缝制一身美丽的嫁衣,盛装出嫁。许多苗族女子因此自幼学习穿针引线、雕花织锦,掌握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今年64岁的杨碧芬老人就是阿妹戚托镇有名的绣娘。以前,老人白天务农,晚上在灯下一针一线地刺绣,一套民族服饰要绣制一到两年不等。自从2018年,杨碧芬老人一家从三宝彝族乡干塘村搬来小镇后,社区干部给有刺绣技艺的搬迁户集中培训,并为每户配置缝纫机、锁边机、织布机等。

杨碧芬老人(中)和三宝街道工作人员在一起。新华网记者 薛涛 摄

这对杨碧芬老人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如今,老人每月能制作1-2套民族服饰,仅靠刺绣就能月入3000元。再加上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民族服饰的热销,周边各大手工坊、民族文化宫乃至游客都乐意购买这种美丽的民族服饰,销路一点儿都不用愁。

除了绣制民族服装,老人还在社区干部的帮扶下找到一份街道清洁的工作,每月又有1570元的收入。“在老家一年到头见不着几个钱,现在生活可比以前好太多了,过年还能给每个孙子发100元的压岁钱呢!”老人高兴地说:“现在我腰杆都挺直了,家庭地位直线上升!” 在阿妹戚托,像杨碧芬老人这样的绣娘还有86名。景区专门建立“锦绣坊”,把民间传统刺绣技艺转化成致富产业,让86名绣娘把“指尖上的技艺”变成“指尖上的经济”。

旅游兴镇 产业强镇

“锦绣坊”只是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晴隆县通过给小镇配套建立三宝产业园,开发民宿、餐饮、景区商业街等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开发群众演员、保洁员、保安等公益性岗位,让6263名新市民有了工作。

三宝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的彝族工作人员。新华网记者 薛涛 摄

今年20岁的杨娟是贵州建隆新能源汽车公司的一名电动三轮车组装工人,以前住在三宝彝族乡,父母以务农为主。搬出大山后,杨娟通过应聘找到工作,父母也在街道帮扶责任人的介绍下在工地务工。弟弟还在上学,全家4口人有3名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工厂首先给我们培训了3个月,培训得很详细,而且培训时每月也能拿到2000元的补助”,杨娟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杨娟在贵州建隆新能源汽车公司车间接受记者的采访。新华网记者 薛涛 摄

晴隆县三宝街道办事处主任彭小容介绍:“三宝产业园占地350亩,引进了新能源汽车、服饰鞋帽加工、家装建材行业等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帮助1113名搬迁群众从田间走进车间。”

搬迁不仅仅改变了三宝彝族乡的历史面貌,还改变了三宝人的精神面貌。如今阿妹戚托小镇的新市民们以景区为家,既是景区的创造者,也是景区的主人翁,在景区实现稳就业,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正如“阿妹戚托”舞一样,篝火热烈,舞步欢快,幸福满满。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习近平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的回信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关于构树扶贫工程专项评价项目承担机构评审结果公告

丽江市以项目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国家乡村振兴局:23类项目可以申请补贴,数额超千亿”?官方正式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