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云南】云南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岭山乡巨变 奔向幸福日子

发布人: 陈雪

来源: 云南网

发布时间: 2021-11-15

字号:[大] [中] [小]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云南】云南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岭山乡巨变 奔向幸福日子

2021-11-15 10:03:26

2020年底,云南全省现行标准下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云南篇章。 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云南,贫困人口全国第二、贫困县数量全国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誓言,既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更是云岭儿女千百年来的夙愿。

公开事项名称

【云南】云南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岭山乡巨变 奔向幸福日子

索引号

制发日期 : 2021-11-15

制发日期

2021-11-15

2020年底,云南全省现行标准下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云南篇章。

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云南,贫困人口全国第二、贫困县数量全国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誓言,既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更是云岭儿女千百年来的夙愿。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云南的贫困群众、关心着云南的脱贫攻坚工作。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到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昭通市指导,在昆明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再次到云南考察,专程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并对云南的脱贫攻坚工作提出要求。同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独龙族群众、佤族老支书回信,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云南全省动员、尽锐出战。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切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脱贫攻坚。“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实行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以上率下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持续加强驻村扶贫力量,累计选派4.85万名第一书记、21.6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为基层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坚实力量。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云南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2016年,我省制定实施镇彝威革命老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边境地区、“直过民族”脱贫攻坚5大行动计划,先行攻坚难点。

以“村村清、户户清”为抓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创新“六清六定”工作机制,做到县有项目库、村有施工图,全面补齐短板,确保贫困县、贫困村高质量出列,做实到户精准帮扶措施,确保真脱贫、脱真贫。同时,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一场场硬仗,百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斩穷根。

通过构建大扶贫格局,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一再提速。中央部委倾力支持、兄弟省市真情帮扶、民主党派既督又帮、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级干部拼搏奋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让曾经贫瘠的土地换了人间。

数载脱贫攻坚,云岭山乡巨变。在砚山县,成片的辣椒种植基地在幕菲勒村的坝子里铺开,染红了村民的日子;昭通市80万亩的苹果基地,“昭阳红”甜到村民心坎里;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整齐的葡萄架绵延成片,从房前屋后直到高山脚下,葡萄种植面积达1035亩,小葡萄在雪域高原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发力点,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2018年,《云南省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聚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短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主要依托和根本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提升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到2020年底,全省共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覆盖贫困户168.53万户,占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99%以上,基本实现产业到户全覆盖。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一心,阔步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回望脱贫攻坚来时路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5年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坚定承诺,从高山峡谷传到热带雨林,从乌蒙大地传到苗岭壮乡,一串串足迹遍布云岭大地,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进程,也澎湃着时代的脉动强音。

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缩影。在脱贫攻坚生动实践中,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这场伟大战役中,书写云南担当。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全省各族群众正蓄势待发,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党建引领 迈开步子谋富裕

 进入初冬,雪域高原的寒风已经有些凛冽,但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尼史村的村委会办公室里,却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场“绿色会议”。“今年的蔬菜采收季节基本已经结束了,大家讨论一下来年开春,村里绿色果蔬产业的发展方案,还有对村内环境绿化、依托石卡雪山开发生态旅游等绿色项目的想法。”尼史村党支部书记和红鳞正在组织大家发言。

这几年,尼史村发挥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优势,积极引进各类蔬菜种植小户,流转农户闲置土地实现增收,目前,全村零散种植蔬菜面积达1300余亩,覆盖全村11个村民小组,仅每年土地流转资金就达到了130多万元。

别看今天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美,但在2018年之前,尼史村还属于贫困村,这个毗邻香格里拉机场的村子一度找不到发展的出路。转机是从尼史村党总支着手进村道路硬化工作开始。通过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尼史村党总支为企业和困难群众牵线搭桥,村民通过企业、合作社提供的劳务岗位挣取薪金和学习种养技术,促进收入和技能双增长。如今,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青笋、蒜苗、黄白菜,经由刚通车不久的丽香高速销至全省各地,党支部搭桥引进的车厘子种植基地长势喜人,准备明年搭上飞驰的动车卖到省外。“我们老百姓想致富,关键要靠村党总支引路。”村民罗追笑开了花。尼史村的绿色产业借着党建引领的致富路走出了高原。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党建引领将脱贫攻坚的成效压实在各级责任人身上。我省制定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出台加强脱贫攻坚组织保障的7项措施,建立监督执纪问责5项机制,构建了党政主责、部门同责、干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的工作格局。

不断以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团结在党支部下,把群众聚拢在党员周围,以“党建+”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易地搬迁 挪出穷窝奔小康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市政道路纵横交错,学校、医院、商超、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来自昭通市6个县区的4万余名搬迁群众搬出大山、进城入镇,在全国最大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昭通市昭阳区靖安安置区开启了新生活。

“以前,我家住在大关县天星镇的高山上,房屋破旧、山高坡陡,到集镇上就医就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靖安新区和顺社区63岁的搬迁群众王文祥感慨道,如今,得益于党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一家5口人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靖安新区4室2厅2卫的单元楼房,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山区搬到城区,从农民变成工人,王文祥一家和全省99.6万贫困人口、50万随迁人口一道跨进新生活。“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王文祥说,搬到新家园后,在安置区党工委的帮助下,儿子、儿媳跟着劳务大军到浙江嘉兴务工,他和老伴在家门口的大棚蔬菜基地打工,每人一天可收入70元。

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总规模居全国第三,全省有19个万人以上安置点,是云南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我省着重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打通招聘、转移、培训、帮扶全链条,确保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目前,全省已在集中安置区周边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2559个,建设扶贫车间211个,就近吸纳搬迁群众就业;设立就业服务窗口1128个,开展培训54.43万人次,转移就业55.79万人,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户均2.33人就业。此外,安置点将商铺、公共停车场、农贸市场等群众集体资产进行集体经营、委托经营,注重盘活群众原有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进一步增加资产性收益和财产性收益。  

产业发展 奋斗浇开幸福花

这几天,腾冲市清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赵家清格外忙。“我们搞好万寿菊、烤烟、茶叶等传统产业外,还积极发展百香果、生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同时,不断开发司莫拉系列产品,增加群众收入,让幸福的司莫拉率先迈向乡村振兴。”目前,占地15.8亩的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已经封顶,智慧消防一期建设项目和污水处理管网及氧化塘建设项目已经完工,云谷公园慢行系统已建成,随着一项项旅游项目相继落地,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助农的新发展路径逐渐成型。

在风景如画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南付正在巡视家中的10余亩古树茶地和30余亩生态茶地。“景迈山正在进行紧张的申遗工作,我打算毕业之后回到家乡,为景迈山的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普洱市依托百里普洱茶道、澜沧景迈山古茶树景区、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古茶树产区景区等项目,在不影响茶叶生长的前提下,通过景观改造和花木补植,发展壮大茶园旅游,提升档次强化服务,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茶园,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云岭儿女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加快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习近平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的回信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关于构树扶贫工程专项评价项目承担机构评审结果公告

丽江市以项目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国家乡村振兴局:23类项目可以申请补贴,数额超千亿”?官方正式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