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宇:四个眼神,同一个使命
发布人:张琼文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0-10-17
视力保护色: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肝胆外科二中心移植外科副主任 朱震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朱震宇,是联勤保障部队解放军总医院的一名肝病医生。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四个眼神,同一个使命”。

在健康扶贫的征程上,有四个眼神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给了我前行的力量。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黯淡无光却又渴望生命的眼神,那是2015年11月第一次带队上高原的那天,在海拔5000米的牧区,一个藏族姑娘的眼神。她叫曲珍,16岁,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我吓了一跳,她骨瘦如柴,一米六多的个子,体重也就6、70斤,看起来像个怀孕7个来月的农妇。她得了包虫病,俗称“虫癌”。包虫病是我国涉藏地区草原上一种常见高发的传染病,它有3个特点:难根治、易复发、病死率高,是导致涉藏地区农牧民群众致贫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她一看到我,就紧紧抓住我的手说:“叔叔,救救我!”眼神中透露出那种对生命的渴求,深深震撼了我。经过我们专家组的慎重研究,虽然做手术的风险很高,但还有活下来的希望。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高原上做这样复杂的手术。腹腔刚一打开,顿时吓出我一身冷汗,那个包虫囊有足球那么大,虫囊壁薄得就像蜻蜓羽翼一样,难以下手,稍有不慎,曲珍就会有生命危险。特别是随着手术时间的推移,我的体力明显下降,开始眼冒金星,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了下来,一旁的护士见我神色不对,赶紧扶住我,一边给我吸氧,一边轻声劝慰我:“主任,要不咱歇会儿再继续?”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我头疼欲裂,但一想到曲珍的眼神,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绝不能放弃!经过7个小时一点一点的精心剥离,终于完整、彻底地摘除了这个重达五公斤的包虫囊。

这件事,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含义,坚定了在健康扶贫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6年来,我先后16次带队上高原,累计行程20000余公里,筛查16000人次,每次都是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牧区。高原上景色很美,空气很纯净,但对于长期生活在内地的我们,每一次巡诊都是一次向生命禁区的挑战,巡诊路上,自己带的水喝完了,因为无法煮沸杀菌,看着清澈的湖水也不敢喝,饿了也只能吃点夹生的米饭,看着只有500米的路程,走下来可能需要1个多小时。

2019年,经过我们近一年的筛查,西藏丁青县查出有将近200人感染了包虫病,病情轻重不一,可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愿手术治疗。一天,一个小伙子一大早骑了4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来找我,说,“金珠玛米,我要做手术。”但陪他来的父母拉着他就要走,说什么都不同意。原来,当地的藏民一直认为这个病的手术成功率很低,很多年龄大的人宁肯去寺庙祈福,也不愿意到医院做手术。于是,我们连续走访了半个多月,反复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最后他们勉强同意了,但要求我们必须写保证书,不能出任何问题。我当时就懵了,在内地可都是病人写保证书啊,这种情况从来没遇到过。写还是不写?这个问题如千钧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我赶紧召集大家开现场会,商量解决办法,队员们纷纷说,队长,肯定没问题,写吧。有了战友们的支持,我当场写下了保证书。当他的父母拿到了保证书后,才终于意识到解放军医生是真心想帮助他们。手术成功出院以后,他的父母紧紧握着我的手,那信任的眼神,给了我无尽的力量。

一个军医给病人写保证书的故事迅速在高原传开了。大家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今年7月15号,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晚上11点多,我们刚从牧区巡诊回来,做完手术马上就要出院的次扎,突然出现了呼吸衰竭,诊断为急性肺栓塞。当时,我们面临三个难题:一是这个情况我们没遇到过,没有任何经验;二是医院条件简陋,连基本的血气分析检查都做不了;三是当天晚上停电了,根本不具备抢救条件。次扎的病情即使是在我们医院,成功率也不到10%,但情况危急,我根本没时间犹豫、思考。我当机立断,安排当地医院用柴油发电机发电,将抽血样本送到外院检测,协调当地卫健委紧急送药,连线我们医院专家远程会诊。最终,在各方密切协同作战下,经过连续48个小时的生命接力,次扎被成功地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我们这个医疗队不是孤军奋战,背后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在支撑着我们,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昌都市、丁青县采取对接方式紧急送药,5个小时后,当溶栓药物送到医院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次扎有救了!当我走出病房时,所有参与抢救的干部、牧民和医务人员,眼睛里都饱含着感激的眼神,齐声欢呼“扎西德勒,感谢恩人共产党!感谢亲人解放军!”

离藏的前几天,有一个藏族老奶奶给我们端来了他们招待贵客的人参果和牦牛肉。当得知我们过几天就要回北京时,牧民们都流露出了不舍的眼神,希望我们能多待几天。在返程的飞机上,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长久地帮助他们。回到北京后,我立即向院党委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必须从物质扶贫改为技术扶贫,由“输血援助”向“造血帮扶”转变。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针对包虫病难根治、易复发的特点,我和团队专门成立攻关小组,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最终形成了以整体剥离为核心的一整套根治性治疗方案,并先后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成立了第一家包虫病治疗中心,牵头举办了全军涉藏地区包虫病筛查诊断与治疗技能培训、西藏自治区包虫病外科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累计带教当地医务人员1000余人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34项,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当地留下了一支支流动的医疗队、遍地开花的医疗队。目前,军队74所医院对口帮扶的113所贫困县医院,全部达到了二级以上医院标准,先后派出像我们这样的医疗队900余批、近5000人驻点帮扶,惠及贫困群众近百万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为一名普通的军队医务工作者,在投身健康扶贫事业的道路上,我深深知道,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有一群恪守同一个信念的战友,身后有党和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的目光。我将和我的战友们一道,不负韶华,持续为涉藏地区群众送去健康和幸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接续奋斗!

相关文章